中新网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 李金磊)1万亿元国债来了!
为何要在此时宣布增发1万亿元国债?增发的国债用于何处?释放了什么信号?
增发1万亿国债 今明两年安排使用
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明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
财政部副部长朱忠明25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指出,当前已进入四季度10月下旬,根据相关工作进展和项目储备等情况,增发的国债资金初步考虑在2023年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2024年使用5000亿元,能够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工作落实。
为何要在此时宣布增发1万亿元国债?
今年以来,我国多地遭遇了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损失较大,地方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比较重。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各类极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对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朱忠明指出,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我们必须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抓紧补短板、强弱项,体系化全面提升我国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资料图:银行点钞员在工作。艾庆龙 摄
主要用于8个方向 “把国债资金用在刀刃上”
据财政部介绍,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增发的国债主要用于8个方向: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点防洪工程、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指出,通过增发国债加大中央投资力度,能够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促进资金使用精准有效,本次增发国债资金全部按项目管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表示,优先支持建设需求迫切、投资效果明显的项目,坚决避免安排一般竞争性产业项目、楼堂馆所、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等,把国债资金用在刀刃上。
此次增发的1万亿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使用,全部列为中央财政赤字,还本付息由中央承担,不增加地方偿还负担。
外界关心,这次增发1万亿元国债是不是作为提振经济的重大举措?
朱忠明回应称,这次增发1万亿元国债的主要目的,是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的部署,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是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的重要安排。
“当然,国债资金投入使用后,客观上也会有利于带动国内需求,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朱忠明说。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对中新财经表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总体持续恢复,但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总需求仍需进一步提振。增发国债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总需求,为四季度和明年的经济运行打下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振信心与预期。一段时间以来,信心不足制约了微观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影响了投资和消费,当前增发国债超出市场预期,释放了政府稳定经济增长的信号。
赤字率突破3%意味着什么?
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的方案,这次增发2023年1万亿元国债以后,全国财政赤字将由3.88万亿元增加到4.88万亿元,预计财政赤字率将由3%提高到3.8%左右。
朱忠明表示,虽然今年的赤字率有小幅提高,但我国政府的负债率仍处于合理区间,整体风险可控。
在罗志恒看来,中央审时度势,实事求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预算调整,赤字率将上升到3.8%左右,以实际行动打破3%赤字率的束缚,充分利用我国较大的中央财政空间。
据悉,财政部将充分利用直达机制,将国债转移支付资金全部纳入财政直达资金范围,全部导入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实施全流程跟踪监控,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发现的可能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完)
中新网成都10月25日电 (刘忠俊 郑俊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25日透露,海拔4000余米的四川稻城县香格里拉镇杜鹃山上,500千伏乡水一线131号塔消缺带电作业已顺利完成,这是目前国内海拔最高的超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
香格里拉镇杜鹃山海拔4000余米500千伏乡水一线131号塔,带电作业人员正在进入等电位开展高海拔超高压线路带电作业。田力 摄
据了解,500千伏乡水一线是四川、西藏电力联网的重要一环,输电线路平均海拔3500米。此前,输电线路运维人员在隐患排查中,发现500千伏乡水一线131号塔导线线夹螺栓松脱,缺陷可能引发线路跳闸停运,急需开展消缺作业。
为不影响电网正常运行,负责线路运维的国网四川送变电公司制定了紧急消缺作业方案,决定开展带电作业。“131号塔位于高山绝壁,三面环崖给作业带来巨大挑战。”国网四川送变电公司带电作业班班长柘建称,面对山区气候变化大、带电作业时间窗口期短、工具材料运输困难等困难,作业班组前后5次进行现场踏勘,并结合现场实际,制定了使用重载无人机运输工器具、三维建模校验安全距离、可见光摄像辅助安全监护等高技术含量措施的作业方案。
消缺作业现场,随着螺旋桨高速旋转声响起,重载无人机载着30公斤重250米长的绝缘绳,从山脚向131号塔飞去。重载无人机具有索降触地轻放、空中上货和连续作业等优势,相比常规无人机,可更安全更高效地运输作业工器具。无人机飞抵并悬停于卸货点正上方15米,操作手田力遥控释放吊绳。“人工运输30公里工器具到海拔4000余米的131号塔,2人需耗时2、3个小时,使用无人机仅需2人6分钟即可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避免了人力运输耗时长导致绝缘工具受潮问题。”田力称。
香格里拉镇杜鹃山海拔4000余米500千伏乡水一线131号塔,带电作业人员正在紧固线夹螺栓,完成超高压线路带电作业。田力 摄
工器具运抵后,带电作业人员也顺利抵达131号塔位,个别作业人员因高原缺氧进行了吸氧休整。现场带电作业分为高空和地面作业组、无人机组,休整后全体人员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气温2摄氏度,湿度37%,风速每秒6米,气象条件满足上塔作业要求。”电位工杨大伟接到现场负责人指令许可后,在地面人员配合下,穿上厚重绝缘服乘吊篮升至66米高空开始作业。利用手中扳手快速装好松脱线夹螺栓,其他多名电力工人分别在铁塔横担、塔身、地面开展多项配合工作。杨大伟娴熟紧固好线夹螺栓,完成销钉安装,申请退出等电位,乘吊篮返回地面。11名作业人员经2小时50分钟的紧张施工作业,带电消缺安全顺利完成。
国网四川送变电公司运检部主任罗达表示,本次4000余米高海拔、高寒山区带电作业的顺利实施,为今后带电作业和高水平运维高海拔电网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四川、西藏电力联网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和迎峰度冬保供电提供了有力保障。(完)